“漆黑一片!静谧,也很神秘。”
2020年,“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万米海试。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控制系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洋与其他两位试航员驾乘“奋斗者”号下潜到10909米的深渊海底,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我是控制软件负责人和主驾驶试航员,也参与了那次万米海试任务。”副研究员赵兵对下潜经历记忆犹新,“心情非常激动,在海底还看到了通体透明的海参。”
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时,“蛟龙”号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沈阳自动化所刘开周研究员同样冒着巨大风险,主动参加下潜任务,后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称号。
求真务实、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敢为人先,这就是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代代传承与践行的“海人”精神。
“凭借这种精神,我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持或参与研发了‘海斗一号’、‘奋斗者’号等多型水下机器人(潜水器),取得了我国水下机器人领域的一项又一项突破。”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书记李智刚说,“海斗”号和“海斗一号”分别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沈阳自动化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于2020年、2021年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十几年前,我国水下机器人还只能下潜至300米、1000米;如今,6000米甚至10000米也不在话下,作业能力大大提升。”李智刚表示,我国深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团队是推动者、见证者,更是奋斗者。“以前,我们不断拓展装备的下潜深度,目标是能到达更深的海底。未来,我们希望持续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做到能在海底长期工作。”
水下机器人研发离不开海试,而海试一般要到公海进行,一次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团队每年都有数批科研人员、几千人次在海上度过。
条件艰苦,如何克服?
党组织是最坚强的后盾。水下机器人研究室党总支发扬将党组织建在实验船上的优良传统,在湖试、海试工作中,让每一名党员成为一面旗帜。“探索4500”AUV(自主水下机器人)海试团队在科考任务中,党总支以党员为先锋,克服恶劣海况与持续高温等试验困难,获得大量宝贵数据,为我国开展深海前沿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项目成员徐春晖有4个春节都是在海试现场度过的。当科研人员对家里照顾不到的时候,我们党总支会安慰家属,提供必要的帮助,尽最大努力减轻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党总支纪检委员胡雨说。
“海人”精神来自哪里?
上世纪80年代,以蒋新松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研发了我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海人一号”,后来陆续研制出“探索者”号、CR-01等一批水下机器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海人”精神。追寻老一辈科研人员的脚步,年轻人代代传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成长为中坚力量。
2020年,在“海斗一号”万米试验性应用任务中,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近1个月时间里他们告别正常作息,每个潜次要连续奋战近20个小时。那一年,他们成功完成了“海斗一号”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海斗一号”也填补了我国万米级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传承“海人”精神,争当建设海洋强国排头兵,在党总支带领下,水下机器人研究团队已研制“海斗”“海星”“探索”等多个系列的水下机器人,让我国海洋装备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
(辽宁日报 记者 孔爱群)
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即将开赛!机器人足球趣味性、观赏性最强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14日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开幕,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280支队伍共计报名参加538个比赛项目,角逐激烈、看点满满 2025-08-09 18:56:00
独家| 郎朗为什么只有一个?我们问了姜文电影中的沈启蒙 钢琴家孙韵万万没想到,自己会与大银幕产生交集。最初,她只是热心推荐学生去试镜《你行!你上!》中的“小郎朗”,结果,命运将她弹向了另一个角色:郎朗的启蒙恩 2025-07-26 07:33:00
“银发专列”上的“反诈”之声 出行方便适老化、“夜行日游”休闲化、文娱活动多样化……今年夏季旅游旺季,“银发专列”火起来了。银发旅游经济需要法治护航,银发消费者们需要“反诈”防范。7 2025-07-24 11:31:00
【央媒看沈阳】人民日报点赞沈阳:涉企行政检查减频次减数量 “上午刚送走检查组,下午又来一拨人”“不同部门查同样的事,执行标准咋不一样”“执法人员突然上门,企业连准备材料的时间都没有”……翻开辽宁沈阳市司法局执法 2025-07-22 10:43:00
中国甲醇行业:2024 年产能 10977.6 万吨,市场规模增长 【中国甲醇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内外大背景下,我国甲醇产业面临新发展形势。国内化工产业有能耗、资源、环保等内部压力,国际上则面临逆 2025-07-19 1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