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五一健康出游攻略:医生警告这6个健康雷区!第5个90%的人会踩!行李夹层必塞4类药→速查急救清单

2025-04-29 14:49:00点击数0

五一假期将至,无论是奔赴山海还是漫步古城,健康始终是快乐旅行的基石。据统计,每年节假日急诊科接诊量增加30%,其中肠胃炎、扭伤、中暑、过敏位列前四。今天小编从医学角度出发,结合流行病学数据,为你定制科学出游方案。


2025#出行安全提示请收好#


一、行前准备:

打好健康“防御战”



(一)健康评估:三类人群要谨慎

1. 慢性病患者: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携带足量药物+血糖血压仪,行程避免极热/极寒地区。

哮喘患者:备好吸入剂,慎选花粉浓度高的山区。

2. 术后恢复期:

关节手术后3个月内避免登山,腹腔术后6个月勿参与漂流等剧烈运动。

3. 特殊生理阶段:

孕妇:孕28周后需携带产检报告,避开颠簸路段;

儿童:接种疫苗(如甲肝、伤寒)需提前2周完成。

(二)药品清单:按场景分类打包

类别

必备物品

使用场景

急救类

创可贴、碘伏棉签、弹性绷带

擦伤/扭伤

肠胃类

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益生菌

腹泻/水土不服

抗过敏类

氯雷他定、激素软膏

食物/花粉过敏

驱虫类

含避蚊胺(DEET)的喷雾、炉甘石洗剂

丛林/湿地防蚊虫





二、途中防护:

交通场景化健康管理


1自驾出行:警惕“经济舱综合征”


1. 防血栓策略:

每2小时进服务区,做踝泵运动(脚尖上下勾伸)促进血液循环;

穿梯度压力袜(15-20mmHg),减少下肢水肿。

2. 防疲劳要点:

司机连续驾驶≤4小时,午后13:00-15:00高危时段可喝薄荷茶提神;

车内温度维持在22-24℃,过高易致反应迟钝。

2高铁/飞机:黏膜保护指南


1. 防干燥:

戴框架眼镜替代隐形眼镜,避免角膜干燥;

鼻腔涂抹凡士林或生理海水喷雾,预防鼻出血。

2. 防感染:

触碰小桌板、扶手后及时用手消液;

密闭空间可佩戴N95口罩,每4小时更换一次。





三、目的地防护:

因地制宜防风险




(一)自然景区:虫媒疾病防线

1. 防蜱虫三原则:

穿浅色长袖长裤,裤脚扎入袜子;

避开灌木丛,走硬化步道;

每日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

2. 毒虫应急处理:

蜜蜂蜇伤:用卡片刮除毒刺,勿挤压;

隐翅虫接触:清水冲洗,勿拍打(虫体液含强酸)。

(二)城市观光:人群密集区自保

1. 防踩踏:

沿墙侧或标识出口移动,避免逆人流;

儿童佩戴定位手表,衣兜放家长联系卡。

2. 防传染病:

免洗洗手液随身带,触摸公共设施后勿揉眼鼻;

流感高发区可提前接种疫苗(至少提前2周)。

(三)海滨/高原:极端环境适应

1. 海滨防护:

防海蜇:被蜇后用醋冲洗,勿用淡水(加剧毒素释放);

防日光性皮炎:SPF50+防水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

2. 高原反应:

初到48小时勿洗澡、慢行动;

血氧<90%时吸氧,必要时遵医嘱口服药物。


四、饮食安全:

守住“肠胃关”





1. 餐馆选择:

查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等级”公示牌,优先B级以上;

避免凉菜、刺身等高风险食物,热食中心温度应>70℃。

2. 野餐禁忌:

自制食物在常温下存放≤2小时,蛋黄酱、乳制品易变质;

野果野菜勿随意采摘,谨防毒蘑菇。







五、心理调适:

给情绪“减负”



1. 行程规划:

每日景点≤3个,预留2小时弹性时间;

采用“观光+休闲”组合(如上午爬山+下午茶馆)。

2. 睡眠保障:

备耳塞、眼罩、自家枕套(熟悉气味助眠);

睡前2小时勿刷手机,可听白噪音调整呼吸。







六、健康误区澄清


1. 误区:“拉练式旅行能增强体质”

真相:日均步数>2万,易诱发膝关节炎、横纹肌溶解。

2. 误区:“喝白酒能杀菌防腹泻”

真相:酒精刺激胃黏膜,反增感染风险。

3. 误区:“高原提前吸氧会产生依赖”

真相:缺氧时及时吸氧可避免脑损伤,不会成瘾。


旅行不仅是空间的位移,更是身心的重启。出发前看看这份指南,妥善规划、科学防护,让每一程山水都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记住:最好的旅行,是平安归家后仍能细数那些惊心动魄的美景——而非与医院打交道的“惊心动魄”。


山西省中医院 老年病科 高婷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