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7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最近,华语乐坛知名歌手在演唱会中自曝确诊心脏疾病,每日需药物控制。“心跳乱了节奏,梦也不自由”牵动不少歌迷的心。“心跳乱了节奏”在医学上被称为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完全无序。当下,心律失常困扰不少民众。
“心脏的跳动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套精妙绝伦的电生理系统在运作。”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功能科主任黄婧娟16日对记者解释,窦房结作为“天然起搏器”,每分钟发出60次-100次电信号,依次激活心房、房室结、心室,最终形成规律的心跳。这个过程如同交响乐团的精准协作,任何环节出错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根据2024年中国心律失常诊疗数据,中国每年有超1100万人次因心律失常住院,其中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占比过半,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这种疾病的危害远超想象。”黄婧娟指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可导致心脏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4分钟-6分钟;长期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而反复发作的心悸、黑矇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形成恶性循环。
据悉,房颤或早搏等心律失常,常需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药物,但药物治疗仅能控制症状,无法根治疾病。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是什么?对此,这位专家直言,心律失常的成因复杂,包括先天性因素和生活习惯影响,主要包括:心脏结构异常、代谢紊乱、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
据悉,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破坏了心脏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过量可引发房颤,低钾血症可能诱发早搏、室速等心律失常。熬夜、过量饮酒、长期精神压力也会干扰自主神经功能,导致早搏频发。此外,对于布鲁加达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突变是罪魁祸首。
黄婧娟表示,生理性心律失常(如:运动后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无需治疗,而病理性心律失常必须尽早干预。判断的关键在于症状是否伴随器质性病变。这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综合评估。
传统观念中,心律失常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心内科门诊却涌现出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2024年《中国心血管病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20岁-40岁人群心律失常发病率较2010年上升37%,其中30岁-35岁群体增幅最为显著,其中不乏学生、白领和年轻创业者。对此,专家认为,这一趋势背后,是现代生活方式对心脏健康的悄然侵蚀。
年轻人熬夜追剧、打游戏、加班已成为常态,但心脏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睡眠不足会打乱自主神经平衡,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职场竞争、学业压力、经济负担,让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压锅”状态。压力激素的持续分泌,会引发炎症反应,损伤心肌细胞,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此外,在黄婧娟看来,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因饮料,这些看似“提神”的行为,实则在透支心脏健康。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酒精会干扰心肌细胞代谢,引发电活动异常;而咖啡因则可能诱发室性早搏。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运动过度或缺乏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部分年轻人追求“极限运动”,如马拉松、铁人三项,但未经系统训练的高强度运动,会使心肌需氧量激增,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久坐不动、缺乏运动,又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心脏储备能力减弱,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据悉,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心律失常的治疗已从既往单纯药物控制迈向多元化精准治疗。导管消融术、器械植入都是有效方法。对于房颤且脑卒中高风险患者,黄婧娟表示,“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联合手术既能恢复正常心律,又能防止血栓形成,预防脑卒中。针对反复房颤消融效果不佳的患者,“房室结消融+希浦系统生理性起搏”联合手术,有效控制患者心跳频率,最大限度保护心脏正常功能。(完)
心跳为何会乱了节奏?专家:心跳是精妙绝伦的电生理系统在运作 中新网上海7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最近,华语乐坛知名歌手在演唱会中自曝确诊心脏疾病,每日需药物控制。“心跳乱了节奏,梦也不自由”牵动不少歌迷的心。“ 2025-07-16 22:16:00
中国双拥 | 参军必看!2025下半年应征体格检查标准! 健康达标是拥抱军营的通行证更是你未来征程的坚实后盾继《参军必看!2025下半年参军全流程!》及详细“报名登记篇”之后我们又准备了“应征体格检查标准”请收 2025-07-02 08:37:00
从单点突破到全场景赋能 AI重构产业生态 人民网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王绍绍)在公司的每周例会上,职场新人小陈用手机拍摄会议白板上的笔记,按下快门,APP就自动将手写内容转换为可编辑文档,并同 2025-06-12 15:34:00
四天鏖战,临沂联通以数智力量护航 2025 高考 AI 智能巡查 鲁网6月11日讯 2025 年夏季高考的战鼓已擂响,在这场关乎万千学子未来的关键战役背后,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的攻坚战也在临沂悄然打响。临沂联通临 2025-06-11 15:21:00
破除“脂肪恐惧症”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李珂嘉贺近几十年来,众多随机对照试验和前瞻性队列研究指出,膳食脂肪的摄入可能与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然 2025-05-13 0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