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末期。受挫的日本法西斯开始做最后的挣扎,疯狂调动侵略武装进攻平汉、粤汉、湘桂三条铁路线,妄图打通中国大陆南北交通干线。1944年10月29日,日军开始进攻桂林。美丽的桂林城遭遇一场空前浩劫。
1944年10月28日—11月10日,中国守军以国军联合地方民团共不到3万人,为保卫桂林,与日军10余万兵力展开殊死战斗。这就是桂林人民至今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的战役——桂林保卫战。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再次翻开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历史上属于桂林的重要一页,一同回顾这场战役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
不到3万桂林守军面对日寇10余万精兵
1944年秋,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桂林因其扼守西南咽喉的战略地位,成为日军必争之地。当时,日军第37、第40、第58三个精锐师团及关东军部队10余万大军沿着湘桂铁路分兵南进,直扑广西北大门全州,压向桂林城。
“我家本在黄河边,鬼子打来逃南京。都城血泪仇未报,行乞长江别乡亲。幸有西南山河在,求生流落漓水间。桂林若是沦陷了,浪迹天涯到何年?”这是当时一支宣传队伍编的顺口溜,声调凄凉,道出了当时桂林城居民的处境与心声。
战云笼罩下,桂林民众迸发出惊人的凝聚力。所有学校、团体纷纷兴起抗日热潮,各种宣传队伍上街演讲;十字街广场、阳桥、依仁路等处设有献金台,人民群众纷纷捐献,就连年长的乞丐、擦皮鞋的孩子、卖报的报童、人力车夫等都献上自己有限的所得;军队和民工在城郊挖战壕、修碉堡;机关、学校忙于搬迁,而许多热血青年都自愿留下,参加各种抗日组织,有的要求上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
关键时刻,蒋介石却突然改变桂林城防拨款计划,正在修筑的城防工事无法继续进行,蒋介石却依然给桂林守军下达了“死守三个月”的任务。
当时的桂林是广西省府,也是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的“大本营”。蒋介石这一通操作,明白人都知道他又在消极抗日,并欲借日本人之手削弱“新桂系”。于是,“李白”也决定“保存实力”,撤走了装备精良的主力部队,决定“牺牲小部,保存大部”,以便将来继续与蒋争权夺利。
1944年9月12日,广西省政府发出第三次强迫疏散命令,要求全体居民马上撤出桂林城。昔日繁华的桂林城50万居民顿时疏散一空,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桂林城上空,只留下不到3万桂林守军面对日寇10余万精兵。
战前桂林组织大疏散。图为火车站内人们赶火车的景象。
七星岩八百壮士殉国
几年前,电影《八佰》上线后成为近年最受欢迎的抗战影片之一。在1944年的桂林保卫战中,也有一段感人的“八佰”故事。
1944年10月29日,战斗首先在漓江东岸打响。留下的守城部队是国军第31军131师、第46军170师及地方民团。
战役开始时,日军从桂林外围的猫儿山、屏风山各线进行火力试探。负责镇守这一片的是国军第31军131师391团。随后,日军陆续增加兵力,凭借坦克、重炮和飞机的火力优势,以数倍之众持续对桂林守军阵地发起进攻。漓江东岸的阵地相继失守,漓江大桥被炸断,市区无法增援江东阵地。
391团残部和其他一些被打散的作战单位,加起来有1000余人,其中有伤员300多人,他们被迫撤离至普陀山七星岩内,于洞口构筑工事,继续抵抗。
此时,日军竟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发动化学战,释放大量毒气入洞内。洞内顿时成为人间地狱,毒气重于空气,呈气团状扩散,从高处流入岩洞。守军瞬间落泪、呕吐、呼吸困难,最终大多数人因毒气丧生,仅少数躲在深处幸免于难。1945年战后清理岩洞时,823具遗体姿态震撼世人:有的卧射,有的坐射,连长紧握马缰与战马同死,防毒排战士倒地仍保持警惕姿势……广西当局将搜寻到的823具烈士遗骸合葬在普陀山博望坪,碑铭“八百壮士之墓”。80多年来,“八百壮士墓”作为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受到无数参观者的祭奠悼念,这里也成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三将军”的桂林绝唱
在七星岩中殉国的“八百壮士”主要来自国军第31军131师391团。当时131师除了391团,还有392团和393团。这两个团由师长阚维雍亲自指挥,负责镇守城北地区。
1944年,阚维雍44岁,家中有一妻子,育有三儿一女,上有八旬老父。当他接到桂林守城的命令时,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但同时他又是义无反顾的。
战役打响后,阚维雍亲临前线指挥杀敌,打退敌人数次进攻。由于敌众我寡,战力悬殊,我军多处受挫,伤亡惨重。
1944年11月9日,当800余战士被困死七星岩洞中,桂林城已经被敌人渗入。此时外无援兵,情况紧急。这天下午,城防司令官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当晚突围,弃城而去。阚维雍却提出不同意见,他不愿弃城,建议改变战术,调整部署,继续守城,誓与桂林共存亡。但此建议并不被司令官接受。
会议结束回到师指挥所后,阚维雍选择举枪自尽,悲壮殉国。他留下的绝笔诗这样写道:“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
桂林保卫战发生在抗战末期,当时国民党军队经历了不少大规模战役,无论输赢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对于有经验的高级将领而言,一场战役的风险是可以预估的。面对桂林保卫战这一双方实力相差如此之大的战役,当时许多将领产生“恐日”情绪。在开战之前,桂林城防司令部的组建也并不顺利。但这里面却有一位将领是主动请缨要求上战场的,此人叫陈济桓。
陈济桓是“桂系”中的一名老将,只是在43岁那年,他因不慎坠马伤足,变成跛脚。抗战时期,因跛脚不便出征,他常引以为憾。在桂林保卫战爆发前,他的职务是广西绥靖公署第二金矿主任,负责为前方部队提供后勤保障。
此时,陈济桓主动请缨守卫桂林,家中夫人分娩在即,他留下一封家书写道:“……吾无以报国,惟有五尺长躯耳。桂林存我存,桂林亡我亦亡。吾意已决,不成功便成仁。”他叮嘱妻子:“生下来的孩子,无论男女,我若守城胜利取名‘可卫’;若桂林失守我亦战死,孩子取名‘可伟’。”
桂林城防司令部决定突围那天夜晚,陈济桓率领随身官兵数百人向桂林西郊进发,突围过程中被敌人发现,陈济桓不幸左臂和面部中弹倒地。卫士们拼死将其抢回隐蔽地,欲给其包扎伤口,但他却示意不必了。他自知身受重伤不可能再随队突围,那样只会给战友们增加负担。他掏出一支钢笔和一张名片,写下遗言:“职口臂受伤,不能脱离阵地,决定自杀成仁,免受辱。”并印上鲜血指模,交给身边黄姓卫士,然后掏出随身配枪,扣动扳机,子弹射向自己右侧太阳穴。与阚维雍一样,陈济桓以这样的方式以身殉国。他是桂林保卫战中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
参与桂林保卫战的将军里,年纪最小的是吕旃蒙,湖南省零陵县(今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人。他年少即有志从军,曾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后又进陆军大学深造。1944年,当吕旃蒙接到调任31军少将参谋长随军驻守桂林的命令时,他欣喜若狂。此时他39岁,家有一妻一女,女儿刚4岁。
如上文所述,桂林保卫战因“蒋桂”之间的博弈,导致临战之前军队将领调动频繁,面对这九死一生的战役,一些将领是想着办法调离前线,国民党上层也是尽可能地将自己的亲信和爱将调离桂林。当时,作为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的张发奎打算将吕旃蒙调到宜山上任。然而,吕旃蒙却拒绝了上级的好意,反而向上级请求“驻守桂林,与敌决战”。
临行时,他向妻子周成益告别说:“当兵不怕死,怕死不当兵。我这次与日本鬼子作战,死了也是光荣的。”并表示,此时是国共合作时期,如果自己牺牲了,不管是国民党政府还是共产党政府,都会照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1944年秋天,日军逼近桂林,周成益随十六集团军工读学校避到三江少数民族地区。11月桂林失守,每天都有撤下来的部队经过三江,周成益便每天带着孩子在路旁等候吕旃蒙回来。日日等,夜夜盼,她最终却等来了丈夫牺牲的噩耗:吕旃蒙率部与日军血战,最后战死在德智中学(今桂林三中)附近。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阚维雍、陈济桓、吕旃蒙三位将军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于桂林普陀山博望坪修建了三将军墓、纪念塔和纪忠亭,以供后人瞻仰。新中国成立后,“三将军”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位于普陀山上的三将军及八百壮士墓。
一场无法忘记、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战役
1944年11月10日,桂林城陷入敌手。桂林,成为抗日战争中我国最后一座沦陷的省会城市。
敌人侵入桂林,开始大肆破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城内城外尸横遍野。
毒气等化学武器在国际上早被明确禁止使用在战场上,而日军侵占桂林期间,不仅在战场上大量使用杀伤性毒气,对无辜的平民百姓亦使用同样狠毒手段。据统计,日军侵入桂林期间,在城区内外使用毒气杀人的惨案不胜枚举。如位于市郊的临桂县属五塘洞村山寨,在1944年11月日军的一次扫荡中被毒气致死超200人,有10余户人家全部被毒死,在庙岭马埠江村附近一处岩洞熏死躲在洞内的村民74人;在阳朔,日军在观桥岩塘村硝岩用毒气熏死27人,在竹桥熏死26人,在笔架山熏死14人;在平乐老虎岩熏死10多人,在东宫岩熏死20多人。这些史料都是日军杀害桂林民众的有力罪证。
日军对待俘虏极不人道,俘虏每日要做10个小时的修路、修桥及掩埋尸体等工作,夜间还要服侍敌人做烧水、洗澡、洗衣等奴隶工作;日军有时还将俘虏手脚捆绑,置于地上,将饭菜放在较远处,逼迫其匍匐就食,形同畜生一般,敌人以此取乐。每到一处,妇女常被轮奸至死,抢劫民财更是常事。
战后的桂林满目疮痍。
桂林地势山多洞多,许多百姓躲进山洞避难。敌人每搜罗山洞时,多用火烧洞口,入洞后又是一通“清洗”,有时就干脆于洞外施放毒气入洞,将人活活毒死在洞内。
敌军撤退时,破坏更甚,居然专门成立了带编制的“烧杀队”,每到一处,便肆意烧杀。“烧杀队”工作后,还有“检查队”。这个“检查队”专门负责检查“烧杀队”工作是否做得够彻底,若任务完成不达标,还会受到处分。
沦陷之前,桂林城有房屋5万余栋,而此役之后,仅剩余400余间,房屋焚毁达99%,繁华桂林几乎一夜“归零”。
桂林被占领后,桂林人民从未停止过对侵略者的反抗。在中共桂林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桂林先后建立了十支抗日武装队伍共700多人,与日寇作战50次,共毙伤日军140余人。
1945年7月,桂林沦陷近8个月后,中国军队发起了收复桂林的战斗。由汤恩伯指挥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和第94军各一部,从7月初开始以钳形攻势,分别由西北及西南方向向桂林推进,先后切断日军南至梧州的水陆交通、北入衡阳的铁道,逐个击破日军外围据点,并成功于当年7月27日收复了桂林。桂林在沦陷200多天后得以光复,成为中国最早光复的省会城市,并且是唯一在日本投降前由中国军队主动收复的省会城市。
这就是桂林保卫战的前后经过。即使这一段历史已经被反复述说无数次,但每每提起,依然令人愤恨不已。而日军在桂林犯下的滔天罪行,在整个中国抗战历史中只是冰山一角。这是一场至今我们都无法忘记、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的战役。反复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是沉溺于仇恨,而是为了在深刻地理解苦难与辉煌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让历史的灯塔照亮我们通往和平、尊严与繁荣的未来之路。
位于骝马山下的桂林保卫战纪念标识,常有市民自发前来祭奠献花。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