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生态”在青海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要义。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生态是美好生活、民生发展之本。2024年11月29日,青海省教育大会召开,强调要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样板”。其中,着力打造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样板,对于进一步全面提升教育发展质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推进青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和战略性意义。
一、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美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发展价值,生态文明是以人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认知、尊重、保护和利用为前提,进行的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生态环境为宗旨的、可持续的社会文明发展理念。任何时代条件下,生态文明理念都需要教育传承。而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有组织、有目标、有计划的,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生态文明保护行动实践的教育实施过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和积极的生态意识,培育学生主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参与生态文明保护行动,形成保护人类共同生存家园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一直以来,学校美育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以及审美实践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帮助学生树立真、善、美价值观方面起到重要引导作用,美育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施途径,使学生在愉悦的接受体验中,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美好精神品质的主动接受和文化认同。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美育在教育认知方面具有共同崇尚和保护自然之“真”的一致性,在教育实践方面也有共同培育和表现自然之“美”的一致性。因此,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美育在立德树人,以及教育思想认知、教育实践行动方面,其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美育融合的现实价值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不仅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同时也肩负着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重要任务。推进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需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参与行动。学校是教育知识普及的基础阵地,加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传播,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长远发展的现实需要。2023年1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其中特别强调“自然美”的美育资源,就是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美育实施条件。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中,若能充分利用绘画、摄影、书法、雕塑、工艺、招贴设计,以及开发短视频、vlog等鲜活艺术形态,描绘和记录生态保护、生态发展之美,用艺术美育的方式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化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家园的生态文明实践,这样培育起来的生态文明理念,会通过一代代学生传递,成为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力量。
三、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美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强化生态美育主体意识,打造优秀师资队伍。“生态美育”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为基本审美价值的美育实施过程,旨在对人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的美好品德和实践行动教育。简单来说,“生态美育”就是在美的创造和实践中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教育。生态美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美育实践,塑造学生形成和谐的生态审美情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比如在青海师范大学附属玉树实验学校,教师通过在生物教学课堂融入美术创作,以美育实践方式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出精美的服饰道具、扮演角色,来展示雪豹、岩羊等高原生物种群的生活习性,进而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施方案和生态意义,在美的引导创造和实践教学情境中,为学生心灵播撒下生态保护的精神种子。近年来,青海已有100多所中小学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方法,借助美术、摄影、书法、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手段实施教学,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美的教育情境中成为学生的自觉接受。今后,如何进一步强化生态美育主体意识,打造优秀师资队伍,青海各地各级各类学校还要继续主动作为,引导教师提高生态美育认识,拓展自身知识边界、加强学科协作教学,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同艺术美育实践深度融合,创新性开展综合教学研究,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多彩的艺术美育情境与美育实践中广泛传播。
研究生态美育校本教材,激发学生丰富情感。“校本教材”是地方学校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在分析本地区学校内外部教育环境基础上,针对地区实际需求编制采用,以及制定相应评价标准的地方适用教材。校本教材给予学校实施课程建设较大的自主空间,能够充分促进地区教育改革发展。青海作为高原地区、生态资源丰富,但同时生态也特别脆弱,守护好生态安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青海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全省各族儿女的共同责任。近年来,青海玉树、海北、西宁等地学校,在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在地理课、生物课、美术课、音乐课等课程教学中,积极主动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内容,结合当地生态保护与发展实际,探索出多种适应地区教育现状的实验性教学案例,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多样化的教学实验和审美体验中深入学生心田。青海各地各级各类学校要主动担当生态文明教育使命,扛起生态文明教育大旗,立足大美青海靓丽生态底色,紧扣青海生态定位,研究出系统完善的地方生态美育校本教材,并积极推广,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青海图景,通过生态美育校本教材实现更好更广的教育传播。
开放生态美育教育环境,激励师生生态实践。生态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校园生态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尤为重要,一个生态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同时,一个开放的生态教育文化环境,更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美好品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条件。2022年青海师范大学与省林业和草原局、省教育厅、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联合挂牌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开启青海生态学校建设的序幕,学校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依托基地,紧扣自然生态建设,进行课程规划、人才培养、生态宣传以及教育实践,为师生传播生态理念、培养生态自觉、塑造美好人格创造良好环境,之后还发布了全国首个《生态学校评定导则》地方标准,并筹建青海省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培育优秀师资和学生志愿者,极大地促进了青海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拓宽了生态美育实践范围。青海各地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挖掘资源,采取多种形式,让生态文明教育突破教室“围墙”,走进更加广阔的实践场所,在开放性的“生态校园”环境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间感受体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拓展生态美育方法路径,树牢学生生态意识。在人类社会生存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学校教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美好信念,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环境、建设美好生态,教师要积极拓展生态美育方法路径,树牢学生生态意识。多年来,青海师范大学一方面特别注重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案例引入学校艺术美育课堂,引导学生创作反映生态文明主题的多彩艺术作品,强化生态审美观念、铸牢生态保护意识、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亲近自然,在自然空间中感悟生态之美,发自内心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参与生态保护,提升生态文明认知,实现沉浸式生态美育实践教学;同时,还带动学生深入乡村,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如美术写生、主题摄影、音乐演唱、舞蹈展演等艺术活动形式,描绘、记录和宣传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用艺术的视角与方法反映乡村生态文明发展成就。青海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也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开展更为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校外研学活动,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等,打造校内校外双向联动的生态美育模式,树立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铸牢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校美育全面融合 魏 辉 “教育”和“生态”在青海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要义。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生态是美好生活、民生发展之本。2024年11月29日,青海省教育 2025-08-12 03:54:00
部分学生“本转专”现象调查 “学历+技能”两条腿走路,部分学生“本转专”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计划拟招收本科生135人,且过去几年中,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在逐年增加,引发社会 2025-08-11 14:00:00
全国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现身增城,看派潭河的幸福密码 仲夏的派潭河,碧水如缎带般流淌在郁郁葱葱的山野间。修葺一新的亲水平台上,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笑声清脆悦耳;蜿蜒的休闲步道上,游人驻足凝望,用镜头定格这派悠然 2025-08-08 12:25:00
青海革命军事馆征集文物史料3100件 截至7月中旬,青海革命军事馆通过两年多的文物史料专项征集活动,已无偿征集文物实物史料3100余件,并为捐赠者颁发证书。 作为新时代全国军事场馆体系建设 2025-07-28 11:24:00
驿城区开展“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宣讲活动 全媒体记者 郭建钢 罗涛 实习生 李冠霖7月22日,驿城区开展“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文明实践宣讲活动,特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大项目部副 2025-07-24 10: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