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一场,发布会上,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秦晓春展示了“光合作用”这一基础研究如何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从让小麦实现“一年三代”的育种革命,到发现植物利用红外光的奥秘,科技的突破,往往始于甘坐“冷板凳”的执着。
精准补光技术实现小麦“一年三代”快速育种
说起自己的研究成果,秦晓春娓娓道来。她介绍,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太阳光驱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它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过程。植物主要利用360-700纳米波长的可见光进行光合作用,而不同波长的光(即不同颜色)对植物的影响各不相同。光照条件——包括光强、光质(光的波长)、光在作物冠层中的分布以及光周期——都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助力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秦晓春和她的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两大应用。
精准补光技术的应用。“自2017年起,我们与小麦育种企业合作,将补光技术应用于小麦加代育种。通过在冬季温室或培养室内,按需补充特定强度、特定颜色的光,并配合适宜温度,我们成功实现了小麦3个月完成全生育期。”秦晓春介绍,在北方气候下,大田通常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冬小麦,但合作企业利用这项技术,实现了“一年三代”的快速育种。由于成本增加不高且操作简便,农民也能轻松掌握,这项技术被称为“农民的育种加速器”。
高光效小麦育种的推广。植物95%的生物量来自光合作用,因此提高光能利用率是增产的关键。“我们与育种企业联合成立了高光效循环农业科学院,从小麦的株型、叶片性状、色素含量以及冠层光分布等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其光合能力,筛选高产品种。”秦晓春说,目前,合作企业已创制小麦种质1500多份,育成品系5000多个,其中国审品种12个、省审品种32个。
此外,秦晓春和她的团队还有一些储备技术,比如发现了一些能高效利用远红光的植物,并解析了它们的特殊捕光结构。未来,如果能将这种红外光捕获能力转移到作物上,就能大幅拓宽作物对太阳光谱的利用范围,进一步提升产量。
“其实,像大家熟悉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等模式,也体现了高光效农业的理念。接下来,我们团队将重点研究如何优化作物的捕光能力、拓展光谱利用范围,对此我们充满信心。”秦晓春说。
坐稳“冷板凳”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科研智慧
对于当前青年科技工作者如何戒掉浮躁心态、坐住坐稳“冷板凳”,扎扎实实开展科学研究,秦晓春有何建议和亲身经验?
在秦晓春看来,在科研领域,坐稳“冷板凳”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通过长期专注的积累,最终实现重大突破。纵观科研史,真正的科学突破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持续投入。很多改变世界的技术,比如基因编辑和mRNA疫苗,最初都来自看似“冷门”的基础研究。青年科研工作者要坐稳“冷板凳”确实不容易,但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
秦晓春分享了几点建议。
要明确科研的本质。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单纯追求发论文或拿项目。可以设定“双目标”:短期完成考核要求,长期专注于一个核心领域深耕。这也是秦晓春的导师,91岁高龄的匡廷云院士常教导她的:不能满足于拿项目、发文章,要为国家解决真正重要的问题。
课题选择要慎重。无论是自由探索型还是目标导向型研究,都要确保课题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或应用前景。不要盲目追逐热点,避免同质化竞争。
营造良好环境。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组建互助小组,定期交流。这样既能避免孤立感,又能保持科研热情。尽量选择支持长周期研究的团队或机构。
保持定力。面对短期诱惑时,可以给自己设定长期目标。比如写下“如果十年后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我希望是……”贴在显眼位置,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我想说,青年科技工作者如果能以‘终身探索者’的态度对待科研,把浮躁环境当作筛选真正科学问题的过滤器,反而更容易脱颖而出。坐稳‘冷板凳’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科研智慧。”秦晓春说。
记者:曹茜 见习编辑:樊雨晴 校对:刘恬
苏州产无人机,成功入选!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2025江苏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上,“江苏省未来产业标志性终端产品”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来自吴江开发区的苏州溯驭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 2025-09-08 14:39:00
今起一批国标正式实施,涉及网络安全技术、智能家电等 记者今天从国家标准委了解到,9月1日起,一批国家标准开始实施,将为规范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增效、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2025-09-01 15:26:00
破局:隆基绿能BC技术重塑光伏竞争,BC二代畅销全球 8月22日,光伏企业上半年成绩单陆续揭榜,但受光伏行业主要产品市场销售价格跌破行业成本线的竞争环境影响,导致光伏企业增量不增收。2025年上半年,隆基绿 2025-08-23 15:40:00
一位青年工程师的数字城市担当记 清晨8点,西宁市大数据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已座无虚席。赵慧琳快步走进会场,熟练地将投影仪连接电脑,屏幕上瞬间铺满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这个项目的数据资源必须 2025-08-22 10:15:00
图片新闻 襄阳唐城夜游结合声光电、裸眼3D投影技术给游客带来唐风体验。 2025-08-11 09:26:00